2024年09月17日

访谈|一位普通基督徒弟兄:美剧撬开心门后,经历的祷告和思考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4年07月05日 08:30 |
播放

病得医治、浪子回头的信仰见证故事有很多,这些故事大多跌宕起伏、极具传奇色彩。方弟兄的信仰故事并非如此,他只是用“机缘巧合”这四个字来简单概括了自己的信仰经历。但他却在信仰之后,有了更多的个人祷告与信仰思考。

方弟兄,一名东南沿海城市的普通职场人。笔者见到他时,他穿着松软休闲的灰色运动服,戴着一副黑框眼镜。他说起话来,偶尔还会低下头、用手上下滑动着自己的上衣拉链,很认真地分享和谈论每一个话题。

美剧撬开了心门,梦中的眼泪安稳了踌躇的心

方弟兄是在朋友的带领下,第一次机缘巧合地去了教堂。但他只记得去了教堂一开始就要唱歌,这让他有点不自在,不过他表示教会的人倒是很热情。那次他作为新人收到了人生第一本圣经。带着这份特别的礼物回家后,他也偶尔会翻一翻,总体感受就是这书像本神话。

对信仰并无兴趣、在教堂也没留下特别印象的他,便在接下来的六七年期间将圣经束之高阁,关闭了自己的心门,也与基督信仰划了清界限、保持了遥远的距离。

有段时间,方弟兄喜欢上了美剧,正好刷到一部叫《圣经的故事》的剧,这部剧提炼了圣经里的核心经典故事,以电影艺术的方式表达故事既直观又生动,也逐渐撬开了方弟兄紧闭的心门。

接下来,方弟兄就像追美剧般热心地想要了解圣经。然而,他觉得靠自己的阅读实在是很有限,心里又渴慕又迷茫。机缘巧合之下,他发现就在自己住所附近居然有一家教堂,于是便去那里参加了慕道班学习。学习期间,方弟兄加深了对圣经的学习,觉得信仰的教导很好,得坚持参加。与此同时,他的内心却冒出一种真实又莫名的恐惧感,让他无法向前,他信仰生命的成长再次被卡住。

方弟兄一直以来都不会忘记他做的一个梦。某夜,他梦到上帝显现,醒后发现自己流了许多眼泪,打湿了枕头。他心里感受到的是开心与平安,从此便不再纠结,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信仰。

建立信仰个人与环境都很重要,希望教会能更加开放、重视个性化栽培

方弟兄回望自己的信仰经历时,他肯定自己能拥有信仰,这其中一定有上帝的工作。但一个人要建立信仰,个人主观上拥有寻求的心很重要。在他眼中,天然人本能带有更多的是社会属性,受到科学、文化等影响,没有被启发、思维钝化、自己对信仰也是没有觉知的。除非自己想去了解,否则要接触信仰就会变得很难。

但个人主观上寻找信仰,也需要好的环境。好的环境会加速一个人信仰的成长,而教会就能提供给人很好的信仰环境。如果没有教会,很多人会失去认识信仰的机会。方弟兄见证说:“如果当时没有教会,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很不同。教会很关键、意义重大。”

起初,方弟兄在教会中接受了系统性的信仰学习,对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;但后期,因为感受到教会体制的固化,他便回归到了自己个人的信仰操练中,花更多时间来个人灵修。他这样形容自己的信仰操练:“不是说一些大话,而是在小事上践行。通过自身的改变,潜移默化去影响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。”

所以,方弟兄觉得教会要更加开放,以提供给人一种信仰环境。若有人有需要、想寻求的时候,起码可以为他提供最低成本、最高效率的接触机会。就像一种缘分或契机,大家都要为这样的环境做努力。同时,教会发展不仅仅是追求人数的增长,当然数量能说明一定的问题,但数字是冰冷的,教会更要关注对个人灵性生命的培养。在牧养方面,教会不能很固化地像要完成“KPI”一般做牧养,缺乏调整与反思很容易带来教会的僵化,也无法关顾到信徒的个性化发展。他期待教会在牧养中能更加重视人与人在认知、理解、状态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,形成教会与动态的互动关系。因为个体是在社会中生活的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,只有真正影响和帮助个人成长了,才更有意义。

祷告像脐带,也像上帝的手

这些年来,方弟兄已经有了非常规律的祷告生活。每天早晨,他通常祷告结束后,才出门上班;每个夜晚,他也是做完祷告才会上床睡觉;中午休息时,他有时也会根据情况来安排一些时间来祷告。

这样的祷告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,方弟兄关于祷告的启蒙认识是从西方的影视作品中,例如饭前祷告、男主角遇到头疼的事就祷告等等这类场景中得来的。那时的他并不懂信仰,只将祷告视为一种典型的西方文化。

在有了信仰并接受教会牧养后,他逐渐理解了祷告的重要性。哪知知道是一回事,真正去祷告是另外一回事。他很快就发现对自己而言,祷告这件事极不自然。自己闭着眼睛坐在那里说话的时候,甚至连身体都在排斥。他说:“人很自我,只有自己认可的事才会去做,可惜祷告不是。但信仰的教导是让人放下自我,学会交托给主。”这也是方弟兄尝试着祷告,一点点经历出来的。他过去时常自信满满地认为靠着自己就能做许多事,但又发现人性很真实,人心里刚硬的部分会常常反弹、时不时地冒出来。为了生命的突破,他带着信心再次尝试去祷告,一段时间后,他奇妙地发现自己居然有了很多变化。这些转变是无法用理性言说,却不可否认,是从心里感受到的真实而正向的。

或许在中国文化中,给人规范、约束的道德要求过多,反倒教人自由表达和寻找的鼓励过少,导致中国人觉得祷告是很难的事。尤其对于一个弟兄而言,他们或许更显得内敛、刚强且克制。方弟兄也不断强调自己是个很自我、理性强大的弟兄,但他真实的经验证实了祷告的重要,甚至可以说是信仰的核心。随后,方弟兄伸出两只手比划着,为祷告做了两个比喻:“祷告就像脐带。祷告,生命就会被滋养;而没有祷告,生命就会坠落。因为人性的骄傲,人很容易变得不稳定,所以要保持祈祷的状态。持续性的祷告就像主的手,永远把人托住,让人的状态平稳,对人心的安抚作用非常大。就个人经历而言,祷告会使信仰建造得更牢固、成长更快、更有力量。”

可以祷告也能有鲜活的生命力,是与其他宗教很大的不同

方弟兄再次提及自己是个人想法强烈、独立又有主见的人。他告白说:“在信仰之后,我觉得信仰最不一样的就是,能叫人拥有鲜活的生命力。”方弟兄是一个博览群书又喜欢思考的人,他曾经也花时间了解过佛教、道家等各种宗教思想。他认为宗教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、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一些新的定义或概念。宗教的精华与基督信仰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,也会教导人行善。但就他个人的真实经历而言,基督信仰是有生命力的,其他宗教只能称为人类很高深的智慧,但个人生命在它上面建立不起来。因为其他宗教都没有祷告的渠道,只是让人去悟,这个难度很大;而基督信仰很简单,可以去祷告,就能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。

祷告或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冲突,有人甚至觉得基督信仰是外来的宗教。但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和认知一直处在现有的文化里,心都不能脱离固有的文化,也很难真正理解外来文化真正的本质。最后,方弟兄也建议大家:“人要有开放的心态,尝试着站在自己的文化角度去了解对方,这样就能跳出自己的文化局限、站在对方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。这时候,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就能提升。比如,我们中国人了解了基督信仰,再回归自己的文化,就能对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理解更加深入。”

图片来源(Image Credit)Ben White via unsplash.com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